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融汇鄂皖资源,创新学用试点 ——舒城县“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培训班在华中农大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5-03-19 09:10:52     作者:创始人     点击:0

2月27日至3月5日,由我校承办的舒城县“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培训班(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圆满落下帷幕。培训以“学用贯通、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提升需求,围绕“专家”、“课程”与“活动”三要素,精心设计与组织。除了开展专题讲授、学员论坛、案例教学、素质拓展、现场教学之外,着重实现理论与实践双提升:加强专家、学员的双向互动,设置提问卡、问题互动墙等环节提高学员参与度;组织“专家面对面交流”活动,回应学员关切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结构化研讨,引导学员深度思考;开展学习成果汇报活动,汇聚集体智慧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此次培训通过创新性融汇校地资源、激活学员主体、促进专家与学员直接对话、沉浸式现场教学,全面提升“学用贯通”培训质效,助推舒城县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工作走深走实

资深专家授课,课程内容干货满满

课程设计突出湖北特色经验,开阔学员视野。培训班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融合,既涵盖系统全面的理论授课,又穿插生动具体的实践案例剖析。培训内容紧密围绕党建引领、三产融合、村集体经济发展、文旅融合创新及财务管理规范等专题,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霍军亮副院长、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银根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吴伟荣副教授、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会张清林副会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休闲农业委员会荣振环秘书长等专家开展理论授课。专家们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鲜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新策略,分享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实用的方法。

培训班授课现场

沉浸现场教学,亲身领略示范点经验

现场教学追根究底,增强互动交流。此次培训分别带领学员前往了武汉市黄陂区、江夏区等地区示范点开展现场教学,进行体验式学习,践行“知行合一”。

3月1日,学员们前往黄陂区杜堂村,深入了解了武汉市“三乡”工程示范点的建设成果,体验了“杜堂模式”的成功魅力。培训班特邀杜堂村党支部书记葛天才,为学员们分享了该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产融合的成功经验。

“杜堂村”现场教学

葛天才详细阐述了杜堂村如何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他提到,杜堂村通过实施“三乡工程”——引导市民下乡、企业兴乡、能人回乡,有效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实现了城乡要素的连接与互动。在此过程中,杜堂村成立了杜堂专业合作社,对村民的闲置房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装修和管理,打造特色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同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他强调,“杜堂模式”核心为“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真正践行了发展为了人民,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

学员表示,杜堂村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更在于其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杜堂模式”让他们对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交流现场

3月3日,培训班以“强村公司——江夏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为主题,赴江夏区开展现场教学。在纸坊街林港村和五里界锦绣村,学员们仔细聆听了当地负责人的介绍,实地查看了强村公司的运营情况和林港村在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利益联结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在小朱湾,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详细介绍了该村的发展历程和治理理念,包括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何通过和美乡村建设提升村庄的整体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及如何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学员们参观了村内的农家乐、家风驿站、听雨长廊等特色产业。在老屋穆,学员们学习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乡村建设新模式,对和美乡村的建设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实地探访强村公司、悉心聆听江夏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生动案例分享,学员们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有了更为直观、全面的深刻认识。

江夏区现场教学

“面对面”解疑惑,智慧碰撞火花四溅

学员汇报展成果,专家答疑悉心指导。3月2日下午,培训班开展了“专家面对面”活动。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恺、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银根、园艺林学学院教授黄友谊、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宋长鸣出席。

学员汇报环节,6位学员依次上台以PPT形式汇报。晓天镇白桑园村王镇、桃溪镇金圩村李恒、万佛湖镇白畈村张仁杰、庐镇乡江山村唐继根、河棚镇龙骨村黄翠、舒茶镇天子寨村左舒军分别分享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优势,同时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未来规划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

学员汇报

四位专家依次点评。李恺从乡村治理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建议学员们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胡银根从三产融合、土地利用规划等角度,结合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为学员们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建议。黄友谊从茶产业发展、茶文旅融合等角度入手,为学员们拓宽了发展思路,建议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宋长鸣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为学员们提供了市场分析的方法和策略,建议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


专家点评

在互动答疑环节,学员们就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与专家们展开了深入探讨。

“学员论坛”交流,案例教学深化理解

培训班在每天课前半小时设置了“学员论坛”环节,为学员们提供了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的宝贵平台。在学员论坛中,全体学员均以PPT汇报的形式上台分享,就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入探讨,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员论坛

小组合作研讨,成果汇报共同成长

有组织开展结构化研讨,引导学员深度思考、凝聚集体智慧突破发展难题。培训设置了分小组研讨与学习成果汇报环节,将学员们分为三个小组,引导学员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

其中,第一小组聚焦“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重点探讨如何整合舒城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的问题;第二小组则围绕“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展开了讨论;第三小组将关注点放在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探讨如何将舒城县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培训期间,各小组充分组织讨论、小组成员积极参与,通过研讨提出了各种具体建议与办法。

在随后的学习成果汇报中,各组代表结合研讨内容,以PPT形式展示了研讨成果。


结构化研讨及成果汇报

此次培训多措并举,环节多样,成果丰富,得到了舒城县农业农村局、县农广校相关负责同志和学员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未来,华中农业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地合作与交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同时,学校也将继续关注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华农”力量。


培训班开班式、结业式

学员参观学校校史馆、博物馆


学员开展素质拓展

部分学员心得体会与提问卡

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