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盛会启幕,共襄立法大计
7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编重大问题研讨会”在湖北武汉成功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期刊出版界及法律实务部门的140余位顶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法典草案中两大核心编章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难题展开深度研讨,旨在凝聚学术共识、优化制度设计、锤炼法律条文,为法典编纂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群贤毕至,共话法治未来
会议汇聚了环境资源法学界与实务界的权威力量。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吕忠梅,生态环境部首席法律顾问别涛,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原主任袁杰,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原庭长刘竹梅,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李俊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郑文金,湖北省法学会秘书长赵俊,以及最高检易小斌检察官、最高法叶阳法官等领导专家莅临指导。国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军学者,如肖国兴、汪劲、秦天宝、李艳芳、柯坚、杜群、于文轩、侯猛等教授,以及湖北省检谭铁军、湖北省高院吴良志、武汉海事法院夏勇等实务专家均出席会议,阵容鼎盛,凸显会议的高规格与重要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度参与,彰显学术担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核心承办单位,展现出强大的学术组织力和影响力。校党委书记、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侯振发,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栾永玉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位专家学者深度参与会议各个环节:法学院教授张忠民主持专题报告并在绿色低碳发展编研讨发言;法学院副院长张宝、讲师侯志强分别在法律责任编、绿色低碳发展编专题研讨中发言;焦俊峰、祁毓、高利红、余耀军等教授主持专题研讨;袁中华、尤明青、陈虹、夏昊晗、郭红欣、郭少华、牟桐、张博、冀鹏飞等多位教师及众多博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研讨交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广泛深度参与,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环境资源法治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团队实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质的学术资源与师资力量,不仅服务于全日制教育,其影响力也辐射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高端学术滋养。
议题聚焦前沿,研讨成果丰硕
研讨会紧扣《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编纂的核心与难点——绿色低碳发展编与法律责任编。与会专家就如何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法典、科学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法律制度体系、精准设定生态环境法律责任(包括归责原则、责任形式、衔接机制等)、强化法典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研讨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为法典条文的精细化、科学化提供了宝贵思路和解决方案。

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国家立法
据悉,本次高水平研讨会形成的丰硕研讨成果,将经过系统梳理与整合,以专题报告形式正式呈报国家立法机关,作为《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后续修改、论证和完善工作的重要学术参考与智力支持。此次会议的举办及其成果输出,再次彰显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其法学院、国家治理学院、生态文明研究院在国家重大法治建设进程中的智库作用和责任担当,也为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内的法学教育工作者和学员提供了关注国家最高立法动态、理解前沿法治思想的宝贵窗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强大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贡献,是其所有教学单位(含继续教育学院)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