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湖北科技学院星火支教团畅周分队) 在鄂南山区教育振兴的版图上,通山县燕厦乡畅周学校闪耀着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星火支教团的育人光芒。作为该学院挂牌的志愿服务基地,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星火支教团畅周分队五年来始终坚守“多元课程赋能全面发展”理念,构建起涵盖体育、科学、艺术、语言、科技的立体化教育体系。7月16日,在共青团通山县委、燕厦乡团委指导支持下,由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子组成的畅周分队,精心设计的“阳光体育、趣味科学、创意美术”等特色课程同步开课,为乡村青少年打造了一场融合运动激情与智慧启迪的成长盛宴。

五育融合: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构建乡村素质教育新生态
自2021年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星火支教团在畅周学校挂牌志愿服务基地后,畅周分队就确立了“五育并举”的乡村夏令营爱心托管班课程研发方向。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子们结合乡村青少年成长需求,构建起“每日必修兼顾特色选修”的课程矩阵:清晨的阳光体育强健体魄,午后的科学实验启迪思维,傍晚的艺术创作滋养心灵。这种全维度的五育并举,生动诠释了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星火支教团队“成长,并帮助他人成长”的团队精神。
志愿者李浩峥(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子)带领的阳光体育课上,“趣味捉鱼”游戏让绿茵场变成欢乐的海洋。大学生与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圆圈,肢体互动不仅锻炼了协调性,更打破了城乡隔阂。“以前娃们课间只会追跑打闹,现在会主动组织跳绳比赛了。”学校校长徐正炀道出了课程带来的改变。科学课上,汤栋锴老师(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子)的“水杯溢水实验”则上演了现实版“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正是科学精神的萌芽。

创新实践: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让前沿教育资源扎根乡土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畅周分队持续第二年将AI教育引入乡村课堂。志愿者帅林浩(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子)通过抖音视频生成、豆包AI互动等生活化案例,让抽象的算法概念变得可知可感。当五年级学生小杰用AI生成出“未来家乡”的绘画作品时,他激动地说:“原来我也能当科学家!”这种由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带来的科技启蒙,正悄然改变乡村青少年认知世界的边界。
创意美术课上,蔡晨曦老师(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子)铺开十米长卷,让孩子们用手掌蘸取颜料创作。当一只只彩色手印幻化成蝴蝶、大树、小狗时,想象力挣脱了纸笔束缚。“老师,我的手印是大山,上面的红点是山丹丹花!”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表达,让美育扎根大地。朗诵课上,周羽嫣老师(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子)用“红凤凰绕口令”打破沉默,孩子们从羞怯跟读成长为声情并茂的朗诵,语言能力的提升背后是自信心的觉醒。

双向奔赴: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五年相守谱写教育真情
五年来,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星火支教团畅周分队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情感纽带。每年志愿者抵达,校长和老师们以传统礼仪迎接;夏令营结束后,家长群里满是欣喜分享:“孩子回家会主动讲科学原理了”、“现在敢在亲戚面前表演绕口令”、“孩子在星火村‘小BA’和湖北科技学院的博士教授一起打球打出了科学梦想”。这种教育获得感,让支教从单向付出升华为双向滋养。
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团队指导老师卢瑾表示:“我们致力于通过多元课程体系,为乡村青少年打开认识世界的多扇窗户。”五年来,畅周分队累计开发乡村夏令营特色课程13门,培养“小小国旗班”、“小小科普员”、“艺术小达人”等特色学员89名,充分体现了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实践育人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效。
当阳光体育的欢笑声、科学实验的惊叹声、艺术创作的欢唱声在山谷间回荡,畅周学校正以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点燃的多元教育星火,照亮乡村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道路。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星火支教团用五年实践证明:乡村教育振兴需要拓宽育人维度,唯有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才能让教育的种子在乡土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