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姐,我博士录取啦!”“念姐,我又拿下国奖啦!”“念姐,我入职华为啦!”今年暑假,刘念的手机里,学生的报喜短信不断。早已毕业的他们,习惯性第一时间向刘念分享喜悦。这份信任,源自她始终以赤忱之心守护青春航程。
刘念参加学生的毕业跑
作为湖北大学思政教师,在中巴文化交流的版图上,在师生携手成长的岁月里,在红色思政课程的讲述中,13年来,刘念的身影始终忙碌不停。被学生们亲切称为“念姐”的她,如同一块神奇的三棱镜,将自己的热情与智慧折射出去,搭建起一座座跨越山海、连接心灵的七彩之桥。
她曾在寒冬陪学生走10公里
2012年,刘念从湖北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材料学院班主任。即便13年间数易岗位,但班主任工作却一直不曾间断。
刚入职时,由于与学生们年龄相仿、亲和力强,相较于“老师”,学生们更喜欢叫刘念一声“念姐”。她曾在寒冬陪学生走10公里,只为打开学生心结;曾在深夜救助遇险学生,并持续疏导助其毕业;也曾以精准生涯规划,助力迷茫学生成功就业。
学生崔静雯至今仍清晰记得,自己考研期间,有一次焦虑到萌生放弃的想法,正是“念姐”陪自己聊天一个多小时后,一句“越是难走的路就越是在走上坡路”点醒了自己。彼时正在读博的刘念,每天借着在茶水间与崔静雯“偶遇”的十分钟时间,互相打气,彼此支撑。2022年,崔静雯成功考上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刘念也顺利博士毕业,两人身着学位服并肩登上毕业典礼。一张合影,定格了亦师亦友的情谊与共同成长的幸福时光。今年暑假,崔静雯考上北理工博士,第一时间向刘念分享了喜悦。
刘念与学生罗官宇合影
同样在2022年考上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今年已入职华为的学生罗官宇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的目标一直是保研,所以对各科成绩非常看重,一次期末考试,自己有一门专业课考得不理想,状态非常低落,又是“念姐”最先察觉出异样,帮他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调整心态迎接后面的考试。“念姐非常愿意跟学生交流,所以我有啥事都会跟她聊一聊。”罗官宇说。
2014年初,读研阶段曾选择葡萄牙语作为二外的刘念,远赴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任教。临行前,学生们亲手为她折了1000只千纸鹤,写上“您若不离,我们必不弃;您若离开,我们也等你!”的深情告白。到达巴西后,她仍心系国内学生成长,跨越12小时时差进行“云端育人”,深夜咨询邮件、凌晨线上班会……归国之日,学生自发到机场接机,邀她共赴毕业典礼,师生情跨越山海绵延不绝。
她让巴西人把汉语课当胎教
初到巴西,刘念发现孔子学院初级班75%的学生发不准汉语声调,传统教学法效果不佳,口语测试声调错误率高达68%。针对这一难题,她从巴西国粹桑巴舞中汲取灵感,独创“声调桑巴舞”教学法,将汉语四声巧妙转化为桑巴舞步的起伏律动,帮助学生借用肢体语言攻克发音难关。该方法成效显著,学生HSK口试通过率达98%。
刘念在巴西教汉语的两年时间,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有警察、律师、银行家、会计师、记者、歌手,巴西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超出她的想象。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夫妻,妻子当时正怀孕,仍坚持学习汉语,并表示““即使明天生孩子,今天也要来上你的课”“汉语课是最好的胎教”。
巴西学生为刘念庆祝生日
除了汉语教学,刘念还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她教学生剪出首枚“双喜”窗花时,巴西学生惊叹于薄纸承载的千年祈愿;《西游记》故事会上,她带学生演绎“收服黄袍怪”,幕布光影映照出惩恶扬善的民族精神;茶文化课上,她边煮茶边为学生讲述《论语》中“过犹不及”的故事,令巴西青年感叹中庸之道的智慧。
刘念还创新开展中文“移动课堂”,带领学生深入唐人街,通过体验式教学深化文化传播。她请学生品尝热气腾腾的中国早餐,指着金黄的油条讲述“双生面棍” 的故事——秦桧迫害岳飞,百姓将两根面条扭成“奸臣”下锅泄愤——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愤怒能炸成早餐!”途经中药铺、服装店时,她即时教授“针灸”“旗袍”等实用词汇。她独创的这套“五感沉浸教学法”——巧妙调动动学生的味觉、触觉、视觉等多重感官,将遥远抽象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品尝、可观赏的具身体验,有效激发了巴西学生探索中华文化的热情。
“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除教学外,刘念深度参与中巴文化交流工作。她三度主持巴西“汉语桥”大赛,指导选手摘得赛区桂冠;中巴建交40周年时,她协调湖北大学“文化巡演团”赴巴演出,全程承担双语主持与翻译;连续两年为“TOP CHINA”项目开展文化培训。凭借不懈努力,她通过葡语高级水平考试,成为孔子学院首位达此水准的教师。
她离任时,巴西学生们自发为她举办欢送会,赠她一幅集体绘制的长卷:长城与亚马逊雨林被彩虹桥相连,桥上刻着葡文箴言——“您让我们看见:文明因交流而璀璨”。
她的思政课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
从巴西回国后,刘念先后开设《基础葡萄牙语及葡语国家文化》《走进武汉红色文化》“形势与政策”等公选课,以全球视野熔铸思政之魂,将南美见闻淬炼成制度对比的鲜活教材。
“形势与政策”课上,刘念以在巴西的亲历为序章,揭开圣保罗贫民窟的治理困局,映照十八洞村十年蝶变的耀眼光轨,让学子们读懂“脱贫攻坚成为人类减贫史上最壮丽长征”的深意;她将洪灾时荆楚大地“人在堤在”的钢铁誓言,与巴西灾后泥浆中的孤立身影并置,带学生品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她以湖北红安“第一将军县”的血火传奇,对比里约青年在帮派枪口下的迷失影像,让大别山精神“28年红旗不倒”的信念火种熔铸成青年心头的红色密码。
面向中国学生,刘念开设《基础葡萄牙语及葡语国家文化》公选课,以里约狂欢节面具对比中国武陵山区的傩戏神谱,揭示原始信仰的文明共生;借亚马逊部落的吟唱,比照中国岷江上游的羌笛苍韵,聆听文明回声。学生说,“当知道巴西人用saudade(无解之思)形容乡愁时,我突然读懂了汉语的‘月是故乡明’——原来人类悲欢真的相通。”
刘念在省委党校分享
立足武汉丰厚的红色沃土,刘念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开设《走进武汉红色文化》特色公选课。她系统梳理5条主题线路,带领学生踏访革命现场,感悟红色基因;发起“手绘家乡红色地图”活动,激发创作热情,涌现优秀作品千余幅;引入辩论式教学,围绕“精神与物质红色资源价值比较”展开思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红色内核,将红色教育从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课程自开设起便场场爆满,吸引大批未选课学生慕名旁听,教学质量评价获“优秀”。
《走进武汉红色文化》课程班长梁奕峰说,“念姐”的课形式新颖、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照本宣科,而是融入创新设计——通过实践参观、小组展示、故事讲述、课堂辩论等形式,让理论与鲜活的地方红色历史深度联结。
“思政教育要像磁石一样吸住青年!看清世界,才懂脚下土地何其珍贵。”刘念以国际对比为棱镜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沉淀出理性自信,切实筑牢“四个自信”,锻造出“平视世界”的底气。她主讲的党课、团课,在湖北省主题微团课大赛、湖北省委党校年轻干部培训班上宣讲,获评湖北省“金牌微团课”。
湖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